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农家子的科举奋斗路第180节(2 / 2)


  这也是永嘉书院的老传统了。

  当年穆空青他们参加会试时,多数人都是劳烦在京为官的学兄帮忙寻的客栈。偶尔哪届学子运气好, 赶上有学兄调任入京,还会用官船稍上他们一程。

  而这些入京赶考的学子们为表尊敬,也都会往学兄们的府上递上拜帖。

  自然了,多数情况下,在考完殿试之前,这些拜帖都是要石沉大海的。

  穆空青之所以会见他们,也是因着他们这群应考学子来得太早,会试题都还没出呢,远远到不了需要避险的时候。

  据这些学子所言,他们其实今年三月便已经动身了,名为赶考,实为游学。

  此行一来是为了去广粤,二来也是想在路上亲眼看看高产粮种的收获。

  只是没想到如今官道修得通畅,抵达京城的时间也比他们预料中要早得多。

  来都来了,他们也不好半道再折回书院去,便也只能在京城安置下了。

  然而这些学子们都不是京城人士,这些日子里于学问上有了疑惑,也寻不到人指点,便只好厚颜前来请教学兄们。

  穆空青听完之后秒懂。

  为了押题来的。

  近年来大炎发生的大事拢共只有这么些,还桩桩件件都同穆空青脱不开干系。

  他们于这些事上有了疑问,还恰好有这么一层关系在,不来找穆空青都说不过去。

  只是叫这些学子们没想到的是,穆空青居然还真的愿意见他们。

  穆空青虽然只在永嘉书院待了六年,但他对永嘉书院的感情却不输任何人。

  爱屋及乌,正如谢青云打从一开始就对穆空青抱有善意一般,穆空青在面对这些学子时,也同样不会吝啬。

  这些学子们也很识趣,得了穆空青一次指教之后,便自觉已经占了大便宜,后头即便再有什么疑难,也多是自己埋头钻研,并不仰赖那点儿情分就没休止地去寻穆空青。

  眨眼间到了冬月里,穆白芍终于带着一家子回了京城。

  穆空青乍一见到穆空柳,险些没能认出来她。

  兴许是南边儿的太阳太毒辣,穆空柳如今的颜色,比秦以宁在广粤那会儿都深。

  老穆家祖传高个儿,穆空柳又打小就过得好,如今近两年不见她,她比她二姐都高了几分。

  走时还是个白白软软的小姑娘,回来的时候不仅颜色深了,两腮的肉也没了,五官甚至带上了几分锋锐。

  再加上她兴许是为了行走方便,回来时还穿得一身男装,乍一看上去,穆空青自己都要相信自己还有个同胞弟弟了。

  然而最叫穆空青惊讶的,还不是他妹妹一眨眼就从白嫩包子变成了弟弟,而是穆空柳在孙氏的眼皮子底下这么打扮自个儿,居然没被亲娘锤死。

  结果穆空青回头再一看自家爹娘。

  成了,难怪没教训穆空柳呢,自家爹娘也没讲究到哪儿去。

  这行人里唯一一个去时什么样,回来也什么样的,就是穆白芍了。

  她在外头跑得多了,经验也更丰富些。

  “起初他们不听我的,就是觉得我那一层层的面纱帷帽闷热。若不是被晒伤了,怕还要觉得我多事呢。”穆白芍笑嘻嘻。

  穆空青眼看着娘亲就要发作,急忙岔开话头:“听说你把纱厂开去了广粤?”

  这话是对穆空柳说的。

  据穆白芍传回来的家信看,他们此行还是在广粤待得最久。

  毕竟起初就是为了给穆空柳寻舌人,学番邦语的。

  谁承想穆空柳不仅在广粤学了番邦语,还直接把纱厂也建了几座。

  穆空柳一脸骄傲:“那是自然。”

  “我日后可是要去番邦办厂的,去之前总得先叫人知晓咱家的名头。”

  穆空柳开始给穆空青算账:“咱家的纱厂打从有了新机子,纺纱织布又快又好。若是一心办厂,江南的布庄怕是都没几间能开得下去。”

  说着说着,穆空柳又叹了口气:“可这土布庄又不是绸缎庄,多是普通百姓一家的生计所系。我若是一力在江南售卖,只怕要断不少人的生路。”

  穆空青听到这儿,已经藏不住面上的笑意了。

  而后,穆空柳狡黠一笑:“可建在广粤就不同了。虽说远洋海贸尚未完全开放,可南洋海贸却是无甚限制的。”

  穆空青转头和秦以宁对上了视线。

  秦以宁呷了口茶水掩住唇边的笑:“这可不是我教的。”

  穆空青饶有兴致地问她:“你不想断布庄的生路是善心,那可有想过若是这布价能降下来,于我大炎万千百姓亦是幸事?须知如今大炎境内衣不蔽体者亦有之,他们又当如何是好?”

  穆空柳还真被穆空青给问住了。

  她想了半天,道:“那,那便如我在江南时那般,只卖少量,叫穷人有得买便是。余下家中富裕的还是去旁的布庄买。”

  穆空青摇头:“你怎能保证,去你那儿买布的都是穷人?”

  是呀,她若是在江南大肆办厂,将江南的布价压低,确实是会逼得布庄开不下去。

  可换做寻常百姓的角度想想,能买到低价的好布,这岂非是天大的好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