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郝家有客(1 / 2)





  沧南县,一路行来所触之地真是用穷来形容都有点不符,而是特别穷。

  路上行人稀少,但所有的人几乎都是面黄肌瘦的样子。

  而田地里也有人在劳作,稀稀落落的稻穗让颜如玉特别怀念现代的杂交水稻种子。

  是的,有了袁爷爷的发明,让多少人免于饿肚子。

  颜如玉弃了马车,带着平嫂行走在乡间的小道上。

  身处田边土角,这里也是美景,只不过看不到他们的喜悦。

  “一亩地最多是四百多斤谷子,捐税就得两百斤,再加上东家一百斤,到手的压根儿就养不活一家人。”一个老农看着田里眼里并没有希望:“一年四季都要靠着野菜填补充饥。”

  颜如玉倒抽了一口冷气!

  不对,这样的地域天气,可以种两季水稻的,是他们没有利用一起来。

  种了一季交了捐税,另一季就可以自己吃啊。

  “是种的两季,可是两季都是这样的。”最后肥的是别人,苦的是自己。

  多种一季多累人,而且土地也会因为肥料供应不上越种越瘦,最后粮食产量更低。

  这就是自己看到稻惠上只有为数不多颗粒的原因。

  一年交两次税,有土地的乡绅地主们也收两次?

  “是的,长久以来都是这样的。”抹了一把眼泪:“都说我们这儿好,可以种两季,殊不知,我们都觉得活不下去了,都想背井离乡去做叫花子。”

  若不是家里有老有小,老少都禁不起颠沛流离,这个沧南县早就不复存在了吧。

  颜如玉心生愤怒,人心不足蛇吞相,难怪沧南的女子学堂只有几个学生的情况出现。

  连肚子都填不饱,谁又想上学堂。

  “上啥学堂啊,还得帮着家里洗衣做饭带小的伺候老的,她们再大一点就嫁人了,不帮着家里做事一点儿恩情都不回报。”老农道:“小做不了事,八岁到十四五岁正是做事的年纪,十五六岁就成了别人家的人了……”

  哪能上学堂。

  颜如玉听到这话瞬间无语。

  祖祖辈辈就是接受着这样的虐待。

  他们受着官府和乡绅的剥削是受害者;同时,他们也是施暴者,将生意的诸多不满意施加在女儿们的头上,代代相传,没有谁能逃脱这样的命运安排。

  “老伯,这里离沧南县城还有多远?”平嫂上前问。

  “还有八十多里路。”老农看着她们:“你们是走亲访友还是做生意?”

  这有什么关系?

  “做生意可以去驿站,那里管南北商户的一日三餐和住宿,不要银子。”老伯说:“你们知道吗?但凡外地来的人都说沧南好,可是谁知道我们一年四季连饭都吃不饱。”

  颜如玉听了皱眉不已,原来沧南的面子工程却是做得如此张扬了。

  金玉其外败絮其中。